贝伐珠单抗(Bev,安维汀)和西妥昔单抗(Cet,爱必妥)是批准用于治疗晚期结直肠癌(mCRC)的两种主要靶向药物。迄今为止,由于尚未有一个临床试验将这两个靶向药物进行头对头的直接比较,因此,对于野生型mCRC的一线治疗,孰优孰劣,临床医生应该如何选择?一直没有定论。而2013年ASCO大会口头报道的FIRE-3试验(Heinemann,et al. 2013 ASCO #LBA3506),是此类试验中公布结果的第一个,因此,备受瞩目。那么这个试验结果能带给临床医生一些什么样的信息及启示呢,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相关背景信息:
FIRE-3是德国慕尼黑大学发起的一项Ⅲ期随机对照临川试验,旨在评价KRAS野生型不可切除mCRC患者中,一线治疗使用FOLFIRI+Cet对比FOLFIRI+Bev的疗效和安全性。
基于既往的关键性研究结果,Cet的关键试验CRYSTAL(FOLFIRI±Cet用于不可切除mCRC一线治疗的Ⅲ期RCT)、OPUS(FOLFOX±Cet用于不可切除mCRC一线治疗的Ⅱ期RCT)和CELIM(FOLFOX/FOLFIRI+Cet用于初始不可切除mCRC肝转移一线转化治疗)等结果让业界相信Cet和标准化疗联合能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ORR),从而带来无疾病进展(PFS)和总生存(OS)的获益,同时这些试验也发现和单纯化疗比较,Cet能提高mCRC初始不可切除肝转移转化为可切除的几率;而Bev的关键试验AVF2107(IFL±Bev用于不可切除mCRC一线治疗的Ⅲ期RCT)和NO16966(XELOX/FOLFOX±Bev用于不可切除mCRC一线治疗的Ⅲ期RCT)等结果也发现Bev联合化疗后同样也能带来PFS和OS的获益,但ORR并未提高,16966试验中也发现Bev没有提高转移瘤的手术切除率。
因此,迄今为止业界有一种观点:Cet能显著提高ORR和转移瘤二次切除率而Bev则不能。这也是FIRE-3试验设计的主要假说之一,研究者假定Cet组能较Bev组ORR提高12%(62% vs 50%)(用mRECIST评估),并假设Cet的ORR优势也许能转换为生存优势,故FIRE-3的主要研究终点是ORR,而次要终点包括PFS、OS、至一线治疗失败时间(TFS)、应答深度(deepness of response, DpR)、二次手术切除率和安全性/耐受性。
2. FIRE-3的主要结果解读
1)主要终点ORR
FIRE-3的ITT人群ORR为62% vs 58%,p=0.183。因此,简单来说,试验的主要研究终点并未达到,FIRE-3是个阴性试验。也就是说,从ITT人群看,Cet没有较Bev显著提高ORR,试验预设的Cet组较Bev组ORR提高12%的研究终点没有达到。但试验中规定的“可评价患者”群体,ORR在两组间则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72% vs 63%,HR=1.52(95%CI: 1.05-2.19),p=0.017,Cet组更优。那么,临床上应如何看待ITT人群的结果和“可评价人群”的结果?FIRE3中,“可评价人群”定义是基线随机后至少接受三个周期的治疗和一次CT评估,最后比ITT人群少了66人(11.1%),其中Cet组42人,Bev组24人(p=0.026),具体包括早期死亡Cet1人,Bev4人,过敏反应Cet 13人,其他原因Cet组28,Bev组20人,从中可见,从ITT人群里剔除的病例里,两组有显著差异,而这最大的差异部分是Cet组里早期出现过敏反应、过早退出试验而无法评价ORR的人群,由于Cet是人鼠嵌合抗体,输注过敏反应要比人源化的Bev常见,这已是临床共识,FIRE-3中,因此而提前终止治疗的比例为4.38%(13/297),和既往文献报道的Cet的过敏发生率一致。从这个“可评价人群”的定义可以看出,类似于统计学里规定的“符合方案治疗集”,即PP人群。这个PP人群的规定,事实上是很符合临床常规的,也即那些早期能顺利接受治疗并评价的群体。因此,个人认为,这个“可评价人群”的ORR结果还是具有临床指导意义,不可因ITT人群ORR的阴性结果而将其全盘否定。
2)次要终点PFS和OS
FIRE-3的次要终点PFS完全相同,PFS相同,10 vs 10.3月,HR=1.06 (95%CI: 0.88-1.26), p=0.547。
试验的另一个次要终点OS则出现了显著差异,28.7 vs 25.0月,Cet组较Bev组OS延长了3.7个月,HR=0.77 (95%CI: 0.62-0.96),死亡风险降低23%,p=0.017。可以说,这个结果非常令人意外,如此显著的差异是近些年mCRC临床试验中极少见的。正因为OS出现如此令人意外的结果,而OS又是临床上评价癌症疗效最重要的指标,因此,相信对这个研究的解读和争议将会持续。
那么,是哪些可能的因素而导致FIRE-3出现如此的OS差异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a) 基线的预后特征:
很显然,基线预后特征是否均衡,是影响OS的重要因素。影响mCRC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PS状况、转移瘤受累范围等,近来ESMO指南把ALP(碱性磷酸酶)>300等生化指标也列为不良因素。FIRE 3试验中,PS 0/1的比例Cet组 97.6% vs Bev组98.6%,LLD(仅有肝转移)的比例均为31%,转移>=2部位的Cet组59.9% vs Bev组 58.3%。ALP>300的比例13.5% vs 13.2%,这些信息提示研究设计分组、预后信息方面很均衡,由此而造成的OS差异几乎不存在。
b) 二线及后续治疗:
对于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效治疗线数较多的癌肿,毫无疑问,有效的二线及后续治疗必然会影响到最后的OS。在晚期肠癌,最主要的就是二线治疗,那么我们看看FIRE3试验里患者接受后续治疗的情况:总体接受二线治疗的患者比例Cet组65.7 % vs Bev组 61.7%,Cet组二线接受Bev治疗的为48.2%,继续Cet治疗的14.4%;而Bev组二线接受Cet的比例为42.9%, 继续Bev的17.6%,这些治疗比例均无差异,p=0.347。由此看该试验的后续治疗,总体还是比较均衡的,虽然具体的配伍方案和剂量强度、治疗时间等具体信息尚未见报道,会否由此对OS造成很大影响,有待该试验的后续相关报道来披露更多信息,试验的主要研究者Heinemann教授在回答媒体采访时认为,FIRE 3中两组的二线及后续治疗是比较均衡的,不会是造成OS差异的主要原因。
但业界对此似乎有不同看法,很多专家在解读该试验的时候,都对此提出质疑和假设,主要的担心就是,二线治疗中,大约40%的患者都交叉接受了靶向治疗,但研究没交待具体的化疗配伍,那么,根据时下的临床标准,试验中的Cet组,进展后的二线治疗很有可能是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FOLFOX/XELOX)+Bev,Bev组接受的二线治疗可能会是FOLFOX/XELOX+Cet,基于COIN和NORDIC VII试验的阴性结果(含奥沙利铂方案联合Cet后没有带来额外生存获益),业界对奥沙利铂方案与Cet的联合持有争议,因此,认为在FIRE 3试验中,Bev组患者的二线治疗方案不是最优的,并可能因此而让生存受损。假定真的存在这种影响,那么也从另一方面提醒医生,要考虑一线方案的选择对二线及后续方案选择的影响,从而优化治疗方案的全程管理,让患者能在每一线都接受到最优的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二线及后续治疗的细节,仍然值得关注。
c) 对一线治疗的缓解深度(deepness of response,DpR)
研究者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即缓解深度,DpR,基本含义就是指与基线相比,治疗中达到的最大程度肿瘤缩小的百分比,如发生CR,则DpR为100. 从CRYSTAL研究的相关证据表明(Mansmann, ASCO 2013 #3630),与PFS相比,肿瘤体积缩小(如DpR)更能有效地预测OS,相关的解释就是在PFS的构成里,ORR(CR+PR)和SD的贡献都是类似的,因为这些情况下肿瘤都没发生进展,但由于治疗产生的不同肿瘤退缩(即缓解深度),相较肿瘤稳定(SD),对疾病进展后的生存(Post Progression Survival, PPS)影像更大,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也即肿瘤退缩越明显,PPS将会越长,从而影响了最后的总生存(OS)。这个现象在CRYSTAL试验数据分析中得到证实。我们可以看看FIRE-3里,ITT人群里的SD比例,17.5% vs 28.8%,Bev组显著高于Cet组,p<0.05,结果显示,尽管两组的PFS一样,但在对这个PFS的具体构成里,Cet组里ORR的贡献要更多,而Bev组里则SD的贡献明显增加,基于上述DpR与PPS及OS的预测关系,研究者认为DpR或许是FIRE-3试验里,为何在PFS相同的情况下OS出现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当然,DpR做为一个新出现的疗效评判指标,其在PPS及OS的预测价值到底如何,还值得通过更多的研究来验证,相信会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的。关于该试验中DpR与OS关系的后续报道,将在2013年7月4日在巴塞罗那的WCGIC大会上进行口头汇报,值得关注。
d) 转移瘤的手术切除率
毫无疑问,手术切除转移瘤对mCRC整体OS的影响是巨大的,FIRE-3针对的研究群体,是初始不可切除的mCRC患者,其中,31%为LLD,后者是转化治疗最重要的目标人群,因而,转移瘤二次手术切除率是该研究的其中一个次要终点,由于既往研究数据显示Cet能显著提高切除率,而Bev尚缺乏相关研究数据。因此业界会推测两组间的转移瘤切除率会不会显著不同?遗憾的是本次ASCO大会并未报道相关手术切除率的结果。
虽然ITT人群的ORR相似,但可评价人群Cet组的ORR却是显著增加,这有可能导致后续转移瘤的切除率增加!从而对OS产生影响。一般来说,转化为可切除的几率和肿瘤退缩程度相关,研究者说正在进行分析FIRE3中肿瘤体积改变的差异,也即上述的DpR,理论上说,更大的DpR,是有利于将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病灶的。而期望这些结果的披露,能为解读FIRE3结果带来更多信息。
总之,影响OS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上述分析的原因以外,还需要谨慎分析其他因素,包括试验整体质量控制、其他的死因、癌症特异性生存率、化疗方案的选择等,才能更好解读此结果。但FIRE-3试验毕竟出现如此显著的近4个月的OS差异,确实很出人意外,更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结果,值得好好思考。
3) 次要终点耐受性和安全性:
从研究者的报告中可以看出,总体来说,两个靶向药物的安全性具有可比性,而且都可以处理。但我们细细看其中的资料,还是可以为临床选择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由于是人鼠嵌合抗体,和Bev相比,Cet具有较高的输注过敏反应发生率,其中13例因此而早期退出试验即是明证;而接受治疗的中位时间,Cet组4.8月,短于Bev组的5.3月,统计学无差异;中位化疗周期数Cet组10周期,显著少于Bev组的12周期,p=0.014;按方案的要求,治疗一般用至不可耐受或疾病进展,因为两组中PFS相同,说明疾病进展时间是一样的,那么,化疗疗程的显著减少,唯一的解释原因就是患者不可耐受了。这些资料均表明,患者对Bev的耐受性要优于Cet。
血液学毒性方面,两组完全相似,没有差别。非血液学毒性方面,≥3度的所有毒性,71% vs 63.7%,Cet组较多,p=0.066;其中,≥3度手足综合征(HFS)3.4% vs 0.7%,Cet组更多,p=0.037(总体HFS 26.6% vs 12.2%,p=0.0002);致死性不良事件Cet组0,Bev组为1.7%,p=0.03。
在分析靶向药物特异性不良事件时发现,和抗EGFR相关的毒性,包括痤疮样皮疹、脱屑、甲沟炎、输注过敏反应、低钙血症、低镁血症,Cet组均显著高于Bev组,具有统计学差异,这些结果都在预料之中,并不意外。而令人意外的是那些以前被认为Bev特殊相关性毒性,包括高血压、蛋白尿、出血、血栓事件、消化道穿孔、脓肿/瘘道形成、伤口愈合障碍,≥3度的上述不良事件,两组均未显示出差异;仅是所有级别的如下三个不良事件,Bev组显著增多,即高血压38.3% vs 28.2%,p<0.001;出血 28.5% vs 21.25, p=0.046,脓肿 5.4% vs 1.4%,p=0.006。其他的不良事件,Bev组并未增加。这些结果提示,既往令临床医生比较担心的Bev特殊相关性不良事件,在充分宣教和防范以后,或许可以避免,从而提高了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3.小结
对于KRAS野生型的mCRC,由于存在两个有效的靶向药物Cet和Bev,那么,他们的使用顺序是否会影响到最终疗效,是时候来考虑这个问题了。这多少有些类似于10年前的细胞毒化疗方案选择的情形,即当FOLFOX和FOLFIRI分别被证实可以作为有效的一线化疗方案时,业界都在争论应该先选择哪一个会更好,结果通过V308(Tournigand et al. J Clin Oncol. 2004)、GOIM(Colucci et al. J Clin Oncol. 2005)等头对头比较试验,结束了mCRC领域细胞毒化疗一二线治疗顺序之争,从此为临床选择立下了FOLFOX和FOLFIRI可互为一二线的治疗标准;相似的是,今天在KRAS野生型mCRC的靶向药物使用顺序上,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也许,要解决这个争论,也得靠类似的头对头临床试验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FIRE-3首次提供了两个靶向药物头对头直接比较的数据,尽管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但还是能给临床带来很多启示与思考,为KRAS野生型mCRC的一线靶向治疗选择提供了更多信息。两类靶向药物,加上不同的化疗配伍方案,使得临床上存在多种治疗模式的选择,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看来很难像单纯细胞毒化疗时代,靠一个单独的试验就能解决争论。比如FIRE-3试验,只能表明与FOLFIRI化疗联合时,Cet一线Bev二线的治疗模式优于相反模式,正如ASCO官方新闻评论所说,"尽管两种靶向药物都可以用于KRAS野生型的晚期不可切除结直肠癌患者,但FIRE3的最新结果提示,当一线和FOLFIRI联合时,西妥昔单抗是更好的选择"。至于当一线化疗配伍选择FOLFOX方案或广泛引入Bev跨线治疗理念(一线含Bev方案失败后二线更换化疗方案,继续使用Bev)时,情况如何,那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情形,也不是FIRE-3这个试验所能回答的了,因此,我们也更加期待类似设计的其他试验结果(例如正在进行的FOLFOXFOLFIRI联合Cet或Bev的头对头试验SWOG/CALGB 80405)。
总之,虽然从ITT的主要研究终点角度来看,FIRE-3是一个阴性的试验,但它揭示的近4个月的生存差异,对医生和患者来说,吸引力都太大了,如能证实并被重复,临床意义非凡。2013年ASCO颁布了一个临床研究草案,建议提高临床试验的终点门槛,以便筛选出那些能带来具有明显临床意义的生存改善的研究,其中,对晚期结直肠癌领域的建议就是能将OS延长3-5月,从这一点来看,FIRE-3达到了这个新的门槛。
至于FIRE-3的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临床治疗常规,我想,答案已经在每个医生的心中了。相信对FIRE-3试验后续相关研究数据的报道将会持续,我们也更加期待CALGB 80405试验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