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达氮芥,苯达莫司汀,英文名:Bendamustine,TREANDA
Cephalon公司白血球过多症药物苯达莫司汀
盐酸苯达莫司汀最早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由Ozegowski和其同事在德国耶拿的微生物试验协会研制。合成的目的是使一种烷基化氮芥(一种非功能烷化剂)连接一个嘌呤和氨基酸。新合成的化合物与苯丁酸氮芥相比主要的优点是它的水溶性。Anger et al.公开了苯达莫司汀对浆细胞瘤病人成功应用的最初临床结果。苯达莫司汀从1971年到1992年以Cytostasan的商品名由耶拿制药公司生产。从1993年后,这种细胞生长抑制剂被ribosepharm GmbH公司以Ribomustine的商品名上市销售。
最近,美国FDA于2008年3月21日批准Cephalon公司的盐酸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Treanda)用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CLL是1种恶性的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70岁,且男性多于女性。据美国癌症学会预计,2008年美国将有15000例CLL新发病例。分析师预计本品年销售峰值在3~5亿美元。此外,本品另一适应证-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正等待FDA批准。
药理特点
盐酸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 Hydrochloride)是一种双功能基烷化剂,具有抗肿瘤和杀细胞作用。本品的抗肿瘤和杀细胞作用主要归功于DNA单链和双联通过烷化作用交联,这打乱了DNA的功能和DNA的合成,也会使DNA和蛋白之间,以及蛋白和蛋白之间产生交联,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品作为单用或联合化疗,对何杰金氏淋巴瘤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疗反应率分别为61%~97%和41%~48%。
临床应用
本项目主要 应用于单独或与其它抗肿瘤药物联合用药来治疗下列恶性肿瘤:何杰金病;非何杰金淋巴瘤;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乳腺癌。
本品用于何杰金病、非何杰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CLL和乳腺癌。其剂量血癌为50~60 mg/m2/d,3~5天或每3~4周为100~120 mg/m2 ;实体瘤每4 周为120~150 mg/m2 ,每日1 次,30~60 min 静脉滴注。盐酸苯达莫司汀作为单用或联合化疗,对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的治疗反应率分别为61%~97%和41%~48 %。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苯达莫司汀/泼尼松治疗的完全反应率较高(32 %) ,美法仑/ 泼尼松疗法反应更持久。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方案中,苯达莫司汀取代环磷酰胺,对发展中低度毒性非何杰金淋巴瘤有相似的反应率。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治疗方案中,苯达莫司汀取代环磷酰胺,使转移性乳腺癌病人的缓解期从6.2 个月延长至15.2个月。
盐酸苯达莫司汀( bendamustine) 是双功能基烷化剂,体外对人卵巢癌和乳腺癌有细胞毒性,体外与环磷酰胺、美法仑(melphalan) 、卡莫司汀(carmustine)和顺铂有部分交叉耐受。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抑制细胞生长的IC50为138μmol/L,对顺铂抗药性卵巢癌细胞系A27802CP2 的IC50为157μmol/L ,对多柔比星抗药性乳腺癌细胞系MCF7AD 的IC50为187μmol/L。在等毒性浓度( IC50s)下,苯达莫司汀比美法仑、环磷酰胺或卡莫司汀引起更多的DNA 双螺旋断裂,比卡莫司汀或环磷酰胺作用更持久。体外引起浓度依赖性的B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2CLL) 细胞凋亡,与氟达拉滨(fludarabine) 合用,在48 h 内凋亡率高1.4 倍。在Ⅰ期临床试验中,苯达莫司汀60~80 mg/m2每周1次,至8周,对顽固性实体瘤病人引起持久性的全淋巴细胞减少,主要为B细胞毒性。4周后,外周血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 细胞分别下降90%,70%和60%以上。
价格:TREANDA VL 100MG 20ML,
盐酸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 Hydrochloride)化学名为4-[5-[双(2-氯乙基)氨基]-1-甲基苯并咪唑-2-基]丁酸盐酸盐。早在上世纪60年代,盐酸苯达莫司汀即由前东德研制而成,并被广泛应用,但直到冷战结束,该药才在欧洲进行了多项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实体瘤的临床研究,疗效非常可观。
到目前为止,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或联合治疗方案已被欧美临床指南指定为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一线或二线治疗选择。2003年,盐酸苯达莫司汀在德国上市,商品名为“Ribomustin”。在美国上市的盐酸苯达莫司汀商品名为“Treanda”,由Cephalon公司提出上市申请,并于去年通过优先审批程序获得FDA批准。
【适应症】
2008年3月,FDA首先批准盐酸苯达莫司汀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同年10月,FDA又批准了该药的第2个适应证,即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或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6个月内,病情仍然进展的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
【药理及药代动力学】
盐酸苯达莫司汀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已知该药是携带一个嘌呤样苯并咪唑环的氮芥衍生物,兼具烷化剂和嘌呤类似物(抗代谢药)的双重作用机制。盐酸苯达莫司汀能通过几种不同途径导致细胞死亡,而且对静止期和分裂期细胞均有效。
盐酸苯达莫司汀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4%~96%,数据显示该药一般不会与其他高蛋白结合药物相互置换。盐酸苯达莫司汀平均稳态分布容积约为25L,其全血/血浆浓度比为0.84~0.86。盐酸苯达莫司汀主要通过水解反应进行代谢,同时形成细胞毒性较低的代谢产物。该药经CYP1A2代谢途径可产生M3和M4两种活性代谢产物,但两者血浆浓度只分别相当于母体化合物的1/10和1/100,因此,可以推测苯达莫司汀的细胞毒性作用主要来自于其本身,而非其代谢物。
【禁忌症】
对盐酸苯达莫司汀及甘露醇过敏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与CYP1A2抑制剂(如氟伏沙明,环丙沙星等)合用时,有可能会升高苯达莫司汀血浓度,并使其代谢物M3和M4浓度降低;与CYP1A2诱导剂(如奥美拉唑,抽烟等)合用时,有可能会降低苯达莫司汀血浓度,并使其代谢物M3和M4浓度升高。
【不良反应】
苯达莫司汀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疲乏、虚弱、皮疹、搔痒、一些感染症状和体征(如持续咽喉疼痛、发热和寒战)、容易碰伤/出血以及口腔溃疡等;严重不良反应可能还有骨髓抑制、肿瘤溶解综合征等。苯达莫司汀可能引起轻微或严重过敏反应,患者在给药过程中或给药后初期可能出现皮疹、面部肿胀、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苯达莫司汀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因此,女性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3个月内,应采取适当避孕措施及停止哺乳。
【剂量及用药】
苯达莫司汀冻干粉针呈白色至灰白色,规格为100mg/支。该药储存温度不应超过30℃,避光保存,使用前临时配制。
配制流程:该药每100mg须先溶于20ml无菌注射用水,充分振摇直到完全溶解成澄清、无色或淡黄色溶液,溶解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溶解后浓度为5mg/ml。在溶解后30分钟之内,根据需要抽取适量苯达莫司汀水溶液,转移至500ml氯化钠注射液(0.9%)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45%)中,并确保苯达莫司汀在注射液中的最终浓度在0.2~0.6mg/ml之间。配制好的注射液可在2~8℃冷藏保存24小时,或在室温及自然光下保存3小时。
苯达莫司汀治疗CLL时,以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一般需要6个治疗周期。在每个治疗周期的第一天和第二天给药,推荐剂量为100mg/m2。该药经静脉滴注给药,每次给药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
苯达莫司汀治疗NHL时,以21天为一个治疗周期,一般需要8个治疗周期。在每个治疗周期的第一天和第二天给药,推荐剂量为120mg/m2。每次给药时间不应少于60分钟。
【患者咨询】
用药前应告知主诊医生有关过敏史、详细的用药史及其他伴发疾病,特别是血液/骨髓病、肾脏病、肝病、感染疾病等,同时应与医生详细讨论服药的风险及受益情况,避免与其他可能产生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合用。该药可能使现有感染加重,因此,在未征得医生同意前,患者不要自行进行疫苗接种;同时应避免与近期口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或通过鼻吸入给予流感疫苗的人群,又或者是其他传染病(如水痘、流感)患者接触
苯达莫司汀对耐药淋巴瘤有效
意大利学者2月15日在线发表于《血液学年鉴》(Annals of Hematology)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苯达莫司汀单药或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一些多重耐药的淋巴瘤安全、有效。
该研究分析了在意大利24个血液病中心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或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淋巴瘤患者。
共有175例复发或耐药性淋巴瘤患者入组。
患者中位年龄为69岁(26~87岁)。79例为复发患者,35例为耐药患者,61例在部分缓解后疾病进展。
60例被诊断为惰性滤泡淋巴瘤,34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8例为滤泡淋巴瘤,30例为套细胞淋巴瘤,3例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
所有患者缓解情况可评估,其中52例(29%)为完全缓解,72例(43%)为部分缓解,总缓解率为71%,51例治疗无效。
中位观察10个月(1~43个月),70%的患者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