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13年会上公布的Ⅱ期GLARIUS研究结果显示,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一种DNA修复酶)未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贝伐珠单抗(阿瓦斯汀)/伊立替康(Camptosar)联合治疗推迟疾病进展的作用明显优于替莫唑胺(Temodar)。
在这项研究中,德国波恩大学医院神经科的Ulrich Herrlinger医生及其同事在德国22个中心检测了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MGMT状态,共计182例组织学检查证实的新诊断MGMT-未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被随机分组。其中170例接受至少1个疗程的药物治疗且可评估疗效,被纳入分析。
所有患者接受60 Gy局部放射,每次2 Gy,共30次。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组,接受贝伐珠单抗/伊立替康(BEV/IRI)联合治疗(116例)或替莫唑胺(54例)治疗。BEV/IRI组患者在放疗期间每2周接受1次贝伐珠单抗10 mg/kg治疗,随后每2周接受1次相同剂量的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和伊立替康125 mg/m2治疗,同时接受或不接受酶诱导抗癫痫药物340 mg/m2治疗。替莫唑胺组患者在放疗期间接受替莫唑胺75 mg/m2每日1次治疗,随后每4周接受5天替莫唑胺150~200 mg/m2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
结果显示,BEV/IRI组的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主要终点)为79.6%,而替莫唑胺组为41.3%(P<0.0001)。此外,BEV/IRI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更长[9.74个月vs. 6个月;危险比(HR)=0.30,P<0.0001]。
初步分析也显示,BEV/IRI联合治疗具有潜在总生存优势。在两组均有近50%的患者死亡后,BEV/IRI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6.6个月,而替莫唑胺组为14.8个月(HR=0.60;P=0.031)。此外,BEV/IRI组患者平均每日使用的类固醇少于替莫唑胺组。
安全性分析显示,BEV/IRI组的3级或4级血管障碍(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高血压)发生率为10.9%,而替莫唑胺组为3.6%。BEV/IRI组的3级或4级腹泻和恶心、伤口感染和蛋白尿发生率也高于替莫唑胺组。然而,替莫唑胺组的血液毒性反应发生率高于BEV/IRI组(14.8% vs.1.7%)。
研究者表示,目前约55%~65%的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未被MGMT甲基化,其预后不如MGMT甲基化的胶质母细胞瘤。BEV/IRI联合治疗有望代替替莫唑胺,成为MGMT未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标准疗法。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肿瘤学家Albert Lai博士评论指出,在替莫唑胺组54例患者中,有29例在疾病进展后交叉至BEV/IRI组,研究者观察到的总生存信号可能受到这种交叉治疗的影响。并且贝伐珠单抗存在毒性信号,认识这点很重要。
|